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

淡水紅毛城


前十月底曾到淡水,原就是要去參觀紅毛城的,不料碰到佈展休舘,臨時改逛真理街,結果意外開啟我對馬偕傳奇一生的認識。至今間隔了一個多月,拜訪紅毛城的念頭仍不時興起,難得這幾天天氣出奇的好,暖暖的冬陽勾起驛動的心,於是就整裝出發了!
我認為淡水紅毛城最吸引人的地方,並不僅在它的建築或景致,而應該是它的歷史與背景。自1628年被西班牙人築城佔據以降,淡水紅毛城歷經荷蘭、明鄭、滿清、英國、日本、澳洲、美國的隸屬管理,直至1980年6月30日才由中華民國政府收歸國有。單憑這段漫長歲月的滄桑痕跡,就值得我們多給它一份關懷,因為它所經歷的歷史傷痛,其實也正是臺灣曾經的無助與無奈!近代台灣每次的變異與動亂,都有淡水紅毛城的見證及身影。想瞭解台灣近四百年的歷史嗎?不妨先來認識淡水紅毛城的過往!



淡水紅毛城



紅毛城後側的古砲群擺設


由英領事官邸眺望紅毛城


英領事官邸


英領事官邸


英嶺事官邸側面迴廊

淡水紅毛城略史
十六世紀末,西方的海權強國經由海路到東方尋求貿易利益,當時荷蘭與西班牙兩個國家分別登陸了台灣,並劃定範圍實施統治。荷蘭人控制南部;而西班牙人佔有北部。荷蘭人於1624、1652年在台南今天的安平古堡、赤崁樓,建造了「熱蘭遮城」及「普羅民遮城」;而西班牙人則在1626年於北部雞籠(基隆)外的社寮島(和平島)上建造了「聖薩爾瓦多城」(San Salvador),並於1628年在滬尾(淡水)建造了「聖多明哥城」(San Domingo)。
1642年,西班牙人於呂宋有事,荷蘭人趁機北上攻佔基隆,並不戰拿下淡水。1644年荷蘭人由台南運建材和工匠到淡水,重建更堅固的「聖多明哥城」,並於1646年完工後更名為「安東尼堡」。由於當時漢人稱荷蘭人為「紅毛」、「紅夷」,因而此城亦被民間稱為「紅毛城」。而如今我們所看到的紅毛城,正就是這次重建留下的古蹟。
1662年鄭成功驅逐了南部的荷蘭人,淡水的荷蘭人見大勢已去也隨之撤走。明鄭據有紅毛城後,為防清軍尋隙攻其北疆,曾派軍駐防淡水並維修紅毛城,但1683年鄭氏降清以後,紅毛城則因漸失防衛機能,長年無用而逐漸荒廢。
及至清咸豐1857、1859年間,滿清兩次英法聯軍戰敗分別簽訂了天津、北京等通商條約,台灣的雞籠、淡水、安平、打狗四個港口成為通商口岸。淡水開港後,英國於1867年與清廷訂立「紅毛城永久租約」,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,日後並在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。
1895年日本據台,英領事館向日本重提租約,於1912年獲同意。然1941年爆發珍珠港事件,日對英、美宣戰,英領事館關閉,日本人接管紅毛城直到1945年戰敗投降。1946年3月英人重回淡水復館,惟1972年台英斷交,英國撤館,紅毛城改委澳洲大使館代為管理;後澳洲又與台灣斷交,再改託美國大使館代為管理;台美斷交後,則移交「美國在台協會」代管。後經我政府多方交涉,一直到1980年6月30日始交還我國,並於整修後在1984年開放供民眾參觀。
淡水紅毛城現為國家一級古蹟,全區分為紅毛城及領事官邸兩部分。紅毛城原是為軍事需求而建築,外牆厚1.9公尺,城下擺設的一排古砲,其中有幾門為清嘉慶十八年時鑄造,是英國人由他處搬運來做為裝飾用。至於東側所謂的領事官邸,則係建於1891年,是一棟兩層樓的典型英國殖民地建築式樣洋房,為北台灣各地紅樓仿建築之濫觴。(參考資料: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)